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具体有二个举措:一是探索“智慧教育示范工程”。以珠三角地区为发展龙头,尤其是大力发挥广州、深圳等市以及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以推动广州市“智慧教育城”、深圳市“首批中小学智慧校园”、珠海市“智慧校园”、佛山市“智能教育”等项目为抓手,共申报了市级“智慧校园”136所,未来教室300多个,提炼区域典型应用案例110多个。二是推进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共有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共32个,包括区域试点3个,本科院校试点2个,职业院校试点6个,中小学试点项目17个,专项试点项目4个(含省本级),覆盖11个地级市,涵盖省本级和市县教育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包括“信息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发展机制”等多个主题。目前均已全部完成验收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个性化学习模式探索,创建“以综合改革带应用项目”的机制支持信息化应用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广东省教育厅
(2017年6月1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部的关心指导下,全省教育系统振奋精神、坚定信念、攻坚克难,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有力地推动了广东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省委、省政府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纳入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中心工作统筹,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地位得到确立,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一、基本情况
最近几年,广东教育信息化围绕着“优质均衡、深度融合”两个关键词推动工作,强化统筹,全省“一盘棋”推动工作,粤东西北地区更是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成效。一是教育宽带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各级各类学校网络接入率达100%,教育宽带网络实现全覆盖,全省中小学基本实现“校校通”,农村基层教学点的宽带接入率达95%。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普及和深化。全省多媒体教学进班级比例达83%,2861个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三是学习空间“人人通”取得重大进展。全省超过60%的教师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和网络学习能力稳步提升。四是优质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各地采取购买、征集、研发、共建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和应用。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于2016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并与佛山、肇庆等市的资源平台实现了对接。为加快推进优质数字资源的建设和传播,省教育厅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推动优质资源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实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全面展开,管理效能显著提高。全面完成了教育部三大学籍系统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在广东的部署,全省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入库率达到100%。结合省情,建成了省教育信息平台、教育电子政务系统、网上办事大厅、阳光招生系统、网上考试指挥系统、基础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师资管理系统、在线就业系统、教育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管理系统等一批管理信息系统,大力推动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和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标准研制。目前,广东教育系统各项主要业务已基本实现管理信息化,管理流程进一步优化,管理效能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格局。六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完成管理者、培训者和骨干教师培训2500名,全省118万名中小学专任教师中已有近70万教师参加全员培训,培训率超过60%。全省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参与教师超过41万人次。七是教育信息化区域规模和品牌效应进一步彰显。建成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100多所、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30多个,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的便捷灵活、个性化学习环境更加公平可及,缩小了我省农村、边远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
(二)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2013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广东省教育厅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的通知。第二次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教育厅党组立即召开会议传达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全国会议的举措,并于2016年1月在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二次教育信息化电视电话会议。2016年4月,为加快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省教育厅在深圳召开了全省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2016年12月,为进一步推进粤东西北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省政府名义在清远英德市召开全省推进粤东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现场会。今年5月,我们印发了《广东省教育信息化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部署教育信息化“十三五”工作。
各地进一步加大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力度,大多数地市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建立“一把手”责任制,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惠州等市政府分管领导还亲自担任了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在经费投入方面,全省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达到前所未有的数量,如阳江市斥资1.9亿,茂名、韶关、肇庆、清远等市投入近亿,绝大多数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也在3个亿以上,全面推进“三通工程”;清远市、韶关等市出台文件明确规定生均公用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比例,如清远市要求不少于12%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
(三)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2013年,为进一步强化信息化的统筹协调作用,省教育厅成立信息化办公室作为信息化工作协调机构,由分管厅领导担任厅信息化办主任,初步形成信息化职能管理部门、应用推进部门、技术支撑与服务部门分工合作、鼎力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2016年设立了全省教育信息化专家组,为教育信息化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2017年,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力度,省教育厅进一步调整优化处室职能,着力破解基础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应用的瓶颈,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创新。
(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2016年来,省教育厅先后在深圳南山区、广州番禺区、肇庆德庆县等地举办各种形式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以专家报告、主题论坛、现场课、优秀案例和新技术展、在线直播等方式,立体展示我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阶段性成果,引导各地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应用、融合创新。具体有二个举措:一是探索“智慧教育示范工程”。以珠三角地区为发展龙头,尤其是大力发挥广州、深圳等市以及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并以推动广州市“智慧教育城”、深圳市“首批中小学智慧校园”、珠海市“智慧校园”、佛山市“智能教育”等项目为抓手,共申报了市级“智慧校园”136所,未来教室300多个,提炼区域典型应用案例110多个。二是推进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共有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共32个,包括区域试点3个,本科院校试点2个,职业院校试点6个,中小学试点项目17个,专项试点项目4个(含省本级),覆盖11个地级市,涵盖省本级和市县教育局、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包括“信息化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发展机制”等多个主题。目前均已全部完成验收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个性化学习模式探索,创建“以综合改革带应用项目”的机制支持信息化应用发展。
以上是近些年广东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与做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广东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与国家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任务相比,广东教育信息化,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教育信息化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围绕“四个坚持、三个支撑、两个走在前列”总目标,以“粤教翔云”为抓手,以构建智能、泛在、安全的信息化应用环境为基础,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和融合创新为关键,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利用信息化优化、创新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一)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为重点,以信息化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建设体系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加快引进面向国家课程的数字化教材,以国家课程为主,以优化、创新课堂教与学方式为突破口,建设与国家课程对应的微课程体系和在线名师工作室,整合师生需要的生成性资源,建设体系完善的中小学课程配套的基础性数字教学资源,打造广东特色名师资源,支撑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化开展。
二是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协同服务。加快推进区域平台建设和与教育资源平台的协同服务,推动数字教育资源教师参与、政企共建、多级互联、开放共享,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突破县域为主的教育体制限制和技术上的壁垒,从市域乃至全省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以区域为单位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公民办教育、城乡三个“一体化”。
三是开展教育网络扶贫行动。组织开发适合粤东西北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的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教学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常态化应用,统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建设和应用,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
四是创新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服务模式。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开放平等、共建共享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服务供给模式,大力培育数字教育资源市场,鼓励企业积极提供云端支持、动态更新的适应混合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及服务,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真正交给广大师生。加大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制定资源审查与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确立通过市场竞争产生优质资源、提供优质资源服务的机制,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探索鼓励企业、科研人员、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建设和推广优质教育资源的激励机制。
(二)以创新教与学方式为重点,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特色多样发展
一是构建新型学习模式。研究互联网+学习的规律和方式,以深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应用为抓手,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推动学习方式、学习路径的优化和创新,支持学生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自主学习、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展示成果等,推广基于网络的校际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可视化学习、翻转课堂等模式,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通过多种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现师生“一人一空间、人人有特色”。有条件的地区探索信息技术在“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中的应用。
二是实施“互联网+课程”创新行动。研究出台《互联网+课程指导纲要》,推进信息技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拓展、丰富、深化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高课程的信息化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学校、社会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步建设,重视课内外学习途径的结合,重视学校课程和更广泛的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丰富开放的课程。推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开发中小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开展依托信息技术的跨学科学习,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面向个性化教育、国际教育、终身教育等,以创客课程、虚拟仿真课程、研学课程、项目式课程、跨学科课程、主题课程等为形式,分类引进、开发优质在线课程,完成不少于1000门的互联网+课程。
三是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研究、应用创新,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教学,促进移动终端、教学软件和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构建学科教学、教研、创新一体化新格局,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局面。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推动教学、家校沟通的优化,丰富、拓展、延伸课堂,引导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支持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互动、生成、高效的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支持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融通、外部联通”的思路,探索“虚实一体”的教学方式,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学习模式,构建以信息化促进产教融合的机制和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力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教育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四是创新评价方式。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动可穿戴设备支持下的“伴随式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和变革考试流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无纸化考试。
(三)以教育大数据应用为重点,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构建教育治理信息化支撑体系。按照“核心系统国家建、通用系统上级建、特色系统本级建”的原则,结合行政管理权责和业务具体实施、应用实际,破解长期严重制约深化应用的“条块”影响难题,加快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覆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体系,全面覆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资产管理、校友管理等校园主要业务治理领域,促进学校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治理体系。全面推进移动办公,加强教育管理流程再造,提升教育电子政务的水平与效益,打造“阳光教育”。
二是推动教育数据整合和应用。逐步整合教育业务应用系统,积极探索开展与民政、卫生、金融等跨部门数据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数据的共建共享,破解数据壁垒和数据孤岛,实现门户整合、数据规范、认证互信、应用协同、流程贯通的综合平台,逐步对现有数据和应用资源进行系统集成,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共享,在提高教育管理效能的基础上,加快管理流程优化再造,实现决策支持科学化、管理过程精细化、教学分析即时化,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咨询机制和个性化教育服务模式,充分释放教育信息化的潜能,系统发挥信息化在政府职能转变、教育管理方式重构、教育管理流程再造中的作用,促进政府教育决策、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推动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是利用信息化提高教育治理水平。利用信息化实现政府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广泛连接与信息快速互通,推动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公共服务人性化,完善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制度,使各级各类学校、相关教育机构和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及时、准确地获取教育信息,更加深入地参与教育治理过程,形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四)加强教育信息化交流合作,以信息化促进教育国际化
一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对外交流与合作。依托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有关教育对外开放的合作平台,大力推动基于互联网的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合作。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及发达国家的教育信息化交流合作,以信息化推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创新项目,培养师生国际视野与竞争力,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向国际化迈进。
二是提高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国际化的支撑能力。加强国际教育信息化研究,高度重视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加强信息化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引领和支撑,支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紧密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培育高等学校新兴优势学科、特色学校集群,整体提升广东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国际竞争力。
(五)以补齐短板为重点,构建泛在的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
一是深化“三通”工程。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扩容工程”,加快提升教育网络水平,全面提速、升级、扩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无线校园建设,高标准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与网络教学环境全覆盖。深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推动多媒体教学平台、移动学习终端等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进班级,实现中小学和教学点所有班级网络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扩大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覆盖面,利用多种方式,普及师生个人学习终端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开通和应用。
二是深化数字校园建设。继续推动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普通教室、学科实验室、综合实验室(实训中心)、图书馆(室)等基础设施环境的信息化改造升级。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推动数字校园升级建设智慧校园,建成支撑教学、学习、科研和管理的数字化环境。
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应用环境建设统筹。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为基础,研究出台广东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环境建设指南,解决所有教育机构间的高速互联及各类共享应用的计算和存储资源的集约化投入,达到高速可用、安全可靠、可信共享、泛在开放的水平。
(六)完善防御体系,提高教育网络空间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战略部署,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落实网络信息安全一把手负责制,按照分级管理、逐级负责的原则,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形成教育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制度机制,确保网络安全与教育资源内容安全,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技术到位和保障到位。
二是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教育系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快全省教育行业数字证书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加强对信息技术安全工作的统筹管理,建立教育行业常态化的通报预警和督查机制,完善各级安全应急预案;对已建、新建的教育基础信息网络、重要教育信息系统和面向社会服务的教育政务信息系统进行国产密码加固,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定期评估;加强对信息系统、网站、移动应用的监测和预警能力,建成与广东教育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的网络信息安全与应用服务体系。
三是开展网络信息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开展网络安全综合治理行动,开展教育行业网络与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队伍建设,开展安全管理和技术培训。